1.漁業產業概述
漁業,也稱水產業,是指人類利用水域中生物的物質轉化功能,通過捕撈、養殖和加工,收獲各種水生動物、藻類和植物以換取商業價值的的產業和行業,漁業的產業鏈包括水產養殖或者海洋捕撈、加工、市場銷售渠道,全世界大約有5億人參與漁業生產經營活動。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布的《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達2.14億噸,達歷史最高水平,在為全球人口提供糧食和營養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水產養殖產量達0.88億噸,在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中的比重達40.89%;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排名前五的國家依次為中國、印度尼西亞、秘魯、俄羅斯、美國??偖a量的增長極大促進了全球漁業經濟的發展,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的國際貿易顯著增長,2020年,全球水生動物出口總額為1510億美元,在全球農產品貿易額(不包括林業)中所占的比重達11%。全球水生動物出口總額排名前三的國家依次為中國、挪威、越南;進口金額排名前三的國家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水產養殖的國家之一,中國漁業的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那時候的人類先祖“逐水草而居”,依靠采集和漁獵為生,魚、貝等水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比重逐漸降低,但在江河湖泊流域和沿海地區,漁業始終占有不同程度的重要地位。史料記載,自西漢以來,南海諸島及東南亞各國沿岸,就留下了沿海漁民出海捕魚的蹤跡。
1950年2月,第一屆全國漁業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漁業生產先恢復后發展和集中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要求依據“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原則,逐漸開始恢復漁業生產。
圖表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漁業主要發展階段
(數據來源: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制圖:農小蜂)
1978年~1984年,中國漁業發展進入恢復發展期,水產工作重點向調整人手,集中力量,積極發展養殖,提高水產品質量方向轉移。水產品產量逐步恢復,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海洋捕撈、淡水捕撈產量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
1985年~1994年,中國漁業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將發展水產工作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糧食轉化的一個戰略措施進行部署,確立了“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隨著銷售限制的開放,廣大漁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養殖和捕撈產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1995年~2005年,中國漁業產業發展進入擴量發展期,漁業作為農業中的一個大產業,水域資源的治理和開發利用得到更多的重視。水產養殖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潛力得到進一步的挖掘;隨著對漁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中國及時設立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長江等重要內陸水域禁漁期制度,啟動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實施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措施,大力開展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漁業資源衰退的狀況得到了有效遏制,沿岸漁民收入也得到明顯提高。
2006年~2011年,中國漁業發展進入穩步發展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成為國家戰略,漁業資源養護力度空前加強,捕撈水產品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進一步下降,水產養殖產量比重超過70%,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漁業捕撈產量的國家。
2012年以來,中國漁業產業發展進入轉型發展期,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持續推進,堅持生態優先、養捕結合和控制生產的生產方針,著力加強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提高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國漁業行業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提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方針。
經過幾代漁人的奮力拼搏,中國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歷史性變革和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從簡單捕撈,技術養殖,科技養殖,到綠色可持續發展養殖,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從原始漁獵到馴化家養,從天然捕撈到人工養殖,從粗放式發展到資源合理利用,真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優質蛋白供給、促進國際貿易和流通、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村就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2.漁業產業現狀
宏觀漁業經濟是指國家、地區漁業經濟總體及其運行活動。微觀漁業經濟是指個體漁業經濟單位有效取得和利用經濟資源及物品,促進自身發展的一切活動。近年來,中國漁業經濟產出快速增長,已成為中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漁業經濟生產空間從沿海地區和長江、珠江流域等傳統養殖區擴展到全國各地;養殖品種逐漸向多樣化、優質化發展,海水養殖由傳統的貝藻類為主,向蝦類、貝類、魚類、藻類和海珍品全面發展,淡水養殖打破以“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為主的傳統格局,鰻鱺、大黃魚、石斑魚、河蟹等一批名優特水產品也已形成規模;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和生態養殖逐漸取代傳統水產養殖模式,成為國內水產養殖的主要模式。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漁業經濟持續回暖,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水產品消費市場供需兩旺、價格沖高回落,水產品進出口貿易量額雙增,漁民收入呈現較快增長。
2.1.漁業綜合產值變化趨勢及結構
近年來,全國漁業綜合產值呈持續增長趨勢,據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漁業綜合產值為29689.73億元,與2011年相比,全國漁業綜合產值增長了14684.72億元,增幅約97.87%,年均復合增長率約達7.06%。
圖表2:中國漁業綜合產值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從產業結構來看,漁業產值為15158.63億元,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為6155.16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為8375.93億元,三個產業產值在全國漁業綜合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2.54%、23.5%、23.95%。
圖表3:中國漁業綜合產值分布結構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與2011年相比,中國漁業產值增長了7274.66億元,增幅約92.27%;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增長了2628.45億元,增幅約74.53%;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增長了4781.59億元,增幅約133.03%。其中,漁業產值增量最高,第一產業仍占主體地位,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增幅最為明顯,產業結構逐漸優化。
圖表4:中國漁業產值、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2.2.水產品總產量變化趨勢及結構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水產品產量為6463.67萬噸,同比下降1.3%,與2011年相比,全國水產品總產量增長了860.46萬噸、增幅約為15.36%。從歷年水產品總產量同比增長率變化趨勢來看,2011年至2021年間,除2012年、2021年水產品產量呈同比下降趨勢外,其余年份全國水產品總產量均呈增長趨勢。
圖表5:中國水產品總產量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圖:農小蜂)
按生產方式看,2021年,中國天然生產海水產品及天然生產淡水產品(即捕撈產品)產量在全國水產品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為16.63%,而人工養殖海水產品及人工養殖淡水產品(即養殖產品)產量所占的比重為83.37%。2011年至2021年間,由于前期過度捕撈造成的漁業荒漠化及國家對漁業捕撈的限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全國天然生產海水產品及天然生產淡水產品產量所占的比重均有所下滑,其中,天然生產海水產品的比重下滑較多,下滑了9.47%,天然生產淡水產品的比重下滑2.1%;人工養殖海水產品及人工養殖淡水產品產量所占的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人工養殖海水產品的產量所占比重上升較快,上升了6.46%,人工養殖淡水產品產量所占比重上升5.11%。
圖表6:中國水產品產量結構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圖:農小蜂)
按生產水域看,2021年,中國海水產品產量為3160.05萬噸、淡水產品產量為3303.62萬噸,在全國水產品總產量中,海水產品產量與淡水產品產量所占的比重分別為48.89%與51.11%。與2011年相比,海水產品產量增長了252萬噸、增幅約為8.67%,淡水產品產量增長了608.46萬噸、增幅約為22.58%,淡水產品產量增量及增幅均超過海水產品,淡水產品產量增長主要受淡水養殖產品產量增長帶動。
圖表7:中國海水產品、淡水產品產量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圖:農小蜂)
2.3.水產養殖面積
中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水產養殖產量連續33年位居全球首位,近20多年來,中國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養殖產量的2/3左右,為全國人民提供了1/3以上的動物蛋白來源。水產養殖是通過自然水域或人工水體,以人為控制方式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和種植的活動。水產養殖利用范圍廣泛,包括海洋、灘涂、池塘、湖泊、水庫、江河等不同水域空間。
中國是世界上內陸水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內陸水域面積約2700余萬公頃(約合4050余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8%。其中,江河面積約為1200萬公頃(約合1800余萬畝),流域面積超過10萬公頃(即15萬畝)的河流有1500多條;湖泊面積約為800萬公頃(約合1200萬畝),24800多個湖泊中面積在100公頃(即1500畝)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759個;水庫9.8萬余座。江河、湖泊及水庫等既是漁業生產的捕撈場所,又是增殖、養殖的基地。中國內陸水域可供漁業養殖的面積約為560萬公頃(約合840萬畝),此外,全國內陸潛在的水域資源,如沼澤地、坑塘、廢舊河道、低洼易澇地和濱河、濱湖的灘涂等也是值得重視的發展漁業的潛在資源。
作為漁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水產養殖在優良品種培育、養殖模式構建、設施裝備研發、高效飼料研制和主要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保障優質蛋白供給、建設水域生態文明、加快漁業轉型升級和振興鄉村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
2.4.休閑漁業
近年來,全國休閑漁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和現代漁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漁民就業增收和產業扶貧的重要途徑。休閑漁業是指利用各種形式的漁業資源(漁村、漁業生產資源、漁法漁具、水產品及其制品、漁業自然生物及人文資源等),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主動將漁業與休閑娛樂、觀賞旅游、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科學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向社會提供滿足人們休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漁業產業形態。
2013年至2021年間,中國休閑漁業產值從365.85億元波動增長至835.56億元,其中,2019年休閑漁業產值最高,達963.68億元。9年間,中國休閑漁業產值增長了469.71億元,增幅約為128.39%,年間復合增長率約為10.88%。
圖表8:中國休閑漁業產值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2.5.遠洋漁業
遠洋漁業是海洋水產業的組成部分,泛指遠離本國漁港或漁業基地,在他國沿?;蚬氖虏稉苹顒拥乃a品生產業,其作業船隊一般由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助漁、導航儀器設備先進,續航能力較強的大型母船(具有冷凍、冷藏、加工等專業設備)和若干捕撈子船、加油船、運輸船組成。發展遠洋漁業,開發遠洋水產資源,有利于減輕沿岸及近海捕撈作業強度,優化漁業生產布局,促進與漁業相關的科技發展,提高水產品獲取總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有利于加強與有關國家的經濟聯系等。遠洋漁業屬于資源型戰略產業,是建設“海洋強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國內優質水產品供應、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促進雙多邊漁業合作、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全球遠洋捕撈總產量呈現下降趨勢,但中國遠洋漁業逆勢擴張,全國遠洋作業漁船2700余艘,作業海域現擴展到4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屬經濟區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南極公海,在境外建立了約130多個基地(代表處)和合資企業,已成為世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之一。2021年,全國遠洋漁業產量達224.65萬噸,在全國水產品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3.36%。與2011年相比,全國遠洋漁業產量增長109.87萬噸,增幅約為95.7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6.95%。
圖表9:中國遠洋漁業產量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2.6.稻田養魚
稻田養魚在中國南方已有悠久的歷史,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既是水、土資源綜合利用的立體開發實用生產項目,也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典范。由于稻田養魚對肥料和農藥使用的嚴格要求,種養殖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既減少了環境污染,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優化,而且稻田養魚所做的農田建設能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生產綠色有機的大米和魚產品更符合現代社會健康生活的理念,有助于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2011年至2020年間,全國稻田養成魚面積從1811.87萬畝波動增長至3844.03萬畝,增長了2032.16萬畝、增幅約為112.16%,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72%。其中,全國稻田養成魚面積增長主要集中在“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17年全國稻田養成魚面積增長量為1618.03萬畝,在2011年至2020年整體增長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72.69%。
圖表10:中國稻田養成魚面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3.水產品加工與貿易
水產加工是漁業生產的延續,是連接漁業生產和流通的紐帶,不僅從總量上帶動了漁業經濟增長,還可以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帶動漁業經濟增長。水產品加工包括以魚、蝦、蟹、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冷凍品、腌制品、干制品、罐頭制品與熟食品等的食品加工業,以及以食用價值較低或不能食用的水產動植物以及食品加工的廢棄物等為原料,加工成魚粉、魚油、魚肝油、水解蛋白、魚膠、藻膠、碘、甲殼質等的非食品加工業。
3.1. 水產品加工
3.1.1.加工品總量及結構變化趨勢
整體而言,全國水產加工業運行態勢基本平穩,產出穩步增加。2021年,中國水產加工品總量為2125.04萬噸,其中,海水加工產品1708.81萬噸,在全國水產加工品總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80.41%;淡水加工產品416.23萬噸,在全國水產加工品總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19.59%。與2013年相比,中國水產加工品總產量增長了171.02萬噸、增幅約為8.75%;其中,海水加工產品增加117.78萬噸、增幅約為7.4%,在全國水產加工品總產量增長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68.87%;淡水加工產品增加53.25萬噸、增幅約為14.67%,在全國水產加工品總產量增長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31.13%,淡水加工產品增加的產量雖然低于海水加工產品,但淡水加工產品產量增長的速度較快。
圖表11:中國水產加工品總量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3.1.2.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及結構變化趨勢
2021年,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為2522.68萬噸,其中,用于加工的海水產品為1951.1萬噸、用于加工的淡水產品為571.57萬噸,兩者在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7.34%、22.66%。與2013年相比,全國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同樣呈波動增長趨勢,增長了353.95萬噸、增幅約為16.32%;其中,用于加工的海水產品總量增加337.89萬噸、增幅約為20.95%,在全國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增長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95.46%;用于加工的淡水產品總量增加16.05萬噸、增幅約為2.89%,在全國水產加工品總產量增長量中所占的比重約為4.53%,用于加工的淡水產品總量的增加量及增長速度均低于用于加工的海水產品總量。
圖表12:中國用于加工的水產品總量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3.2水產品貿易
3.2.1.國內水產品市場
成交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水產品市場成交額為3260.72億元,其中,水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為3152.71億元,在全國水產品市場成交額中所占的比重為96.69%;水產品零售市場成交額為108.01億元,所占的比重為3.31%。與2011年相比,全國水產品市場成交額增長了521.71億元、增幅約為19.05%;全國水產品市場成交額的增長主要受水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增長的帶動,2011年至2020年間,水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增長了585.1億元、增幅約為22.79%;水產品零售市場成交額反而呈下降趨勢,下降了63.4億元、降幅達36.99%。
圖表13:中國水產品市場成交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圖:農小蜂)
價格指數:從價格變化趨勢來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價格指數數據顯示,除2019年漁業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小于100,漁業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下滑外,近年漁業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及水產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常年大于100,漁業產品生產價格及水產品類居民消費價格均呈增長趨勢。
圖表14:中國水產品價格指數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圖:農小蜂)
3.2.2.水產品進出口貿易
進出口總量及金額: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954.81萬噸、進出口總額399.4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0.72%和15.41%。2011年至2021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規模呈波動增長趨勢,水產品進出口總量增長138.69萬噸、增幅約為16.99%;水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141.4億美元、增幅約為54.79%,水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高于水產品總量增長速度;其間,2019年全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最高,達1053.31萬噸,2021年水產品進出口總額最高。
圖表15: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及進出口總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制圖:農小蜂)
進口數量及金額:從進口規模來看,2021年,全國水產品進口量為574.74萬噸、進口金額為180.23億美元,與2011年相比,進口量增長了149.86萬噸、增幅約為35.27%,進口金額增長了100.06億美元、增幅約為124.81%。
圖表16:中國水產品進口量及進口金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制圖:農小蜂)
出口數量及金額:從出口規模來看,2021年,全國水產品出口量為380.07萬噸、出口金額為219.26億美元,與2011年相比,出口量下降了11.17萬噸、降幅約為2.86%,出口金額增長了41.34億美元、增長了23.24%。
圖表17:中國水產品出口量及出口金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制圖:農小蜂)
4.全國漁業產業布局
4.1.各省漁業綜合產值分布對比
據中國水產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漁業綜合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的省域有6個,按漁業綜合產值從高到低依次為山東、廣東、江蘇、福建、湖北以及浙江;漁業綜合產值在1000~2000億元的省域包括遼寧、廣西、江西3個省域;漁業綜合產值在500~1000億元之間的省域有4個,分別是安徽、湖南、海南和四川;漁業綜合產值在100~500億元之間的省域有6個,分別是河北、河南、重慶、云南、吉林以及黑龍江;其余12個省域(包括貴州、天津、陜西、上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北京、山西、青海、甘肅、西藏)漁業產值均在100億元以下。其中,廣東、北京兩地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超出本地的漁業產值與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吉林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超出其他兩項產值;青海與西藏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暫未納入統計;甘肅與西藏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暫未納入統計。
圖表18:2020年中國各省域漁業綜合產值排名(臺灣、香港、澳門未統計)
(數據來源:中國水產學會 制圖:農小蜂)
4.2.六個漁業產值在1000億元以上的省域分析
江蘇?。航K省位于長江三角州地區,跨長江下游兩岸,東瀕黃海,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境內太湖、洪澤湖位列中國五大淡水湖,是全國平原、水面面積占比最高的省域。江蘇省水產資源豐富,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歷來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陽澄湖大閘蟹、洪澤湖大閘蟹、盱眙龍蝦、固城湖螃蟹、興化大閘蟹、高郵湖大閘蟹、興化大青蝦、贛榆梭子蟹、龍池鯽魚、如東條斑紫菜、建湖青蝦、大豐東沙紫菜等水產品品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江蘇省海岸線954千米,海域面積約3.75萬平方千米(約合5625萬畝),占全省土地面積37%,沿海灘涂面積約5100平方千米(約合765萬畝),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擁有全國八大漁場中的海州灣漁場、呂泗漁場、長江口漁場和大沙漁場。據調查,江蘇境內有20多條大中型河流入海,海區水質肥沃,鹽度適中,非常適合海水產品的繁殖和生長,魚蝦貝類品種多達300余種,為發展海水養殖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東?。簭V東省鄰接南海,海域和海岸呈條狀自東北向西南分布,全省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千米(約合62895萬畝),其中內水面積4.89萬平方千米(約合7335萬畝),領海面積1.64萬平方千米(約合2460萬畝),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面積35.40萬平方千米(約合53100萬畝),海岸線長3368.1千米,占全國的1/5。廣東省海洋資源豐富,擁有沿海港口泊位1506個,其中萬噸級泊位155個,擁有漁港133個,灘涂面積20.42萬公頃(約合30.63萬畝),海洋自然保護區20處。海洋生物有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416種、底棲生物828種、游泳生物1297種,魚類1200多種。
山東?。荷綎|省地處黃河下游,西靠大陸,東臨海洋,擁有3121公里的海岸線,占全國的1/6,灘涂面積3223平方公里(約合483.45萬畝),海島299個,居全國第六位,綿長的海岸線沿岸海域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魚、蝦、蟹、貝、藻等各類資源6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高,捕撈量大的有100多種,海參、鮑魚、海膽、扇貝等海珍品馳名中外。
福建?。焊=ㄊ∥挥谥袊鴸|南沿海,東面瀕臨臺灣海峽,南面近臨港澳,擁有200米等深線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約合20400萬畝),比全省陸地面積大12%左右。海岸線蜿蜒漫長,總長3324千米,居全國第二。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種,其中魚類752種,發展海洋水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湖北?。汉笔∈侨珖B殖第一大省,境內人工淡水養殖資源豐富,除長江、漢江干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千米以上的有4229條,河流總長6.1萬千米,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條,長約4萬千米。湖北向來被稱為“千湖之省”,境內納入全省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706.851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水面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個。
浙江?。赫憬〉靥幹袊鴸|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故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說法,陸地水域面積較小,全省陸域面積中,水域面積只占5.1%,而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浙江省海岸線總長6715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18公里,前沿水深大于10米的海岸線482公里,約占全國30%;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約合39000萬畝),漁業生產能力較高,全省有漁場22.3萬平方公里(約合33450萬畝),其中舟山漁場是中國最大的漁場,也是全球四大漁場之一,在全國水產品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報告核心總結
1. 近年來,中國漁業經濟產出快速增長,已成為中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按當年價格計算,2011年至2021年,全國漁業綜合產值從15005.01億元增長至29689.73億元,增長了14684.72億元,增幅約97.87%,年均復合增長率約達7.06%。從產業結構來看,2021年全國漁業綜合產值中,漁業產值為15158.63億元,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為6155.16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為8375.93億元,三個產業產值在全國漁業綜合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2.54%、23.5%、23.95%。
2.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31個省域(臺灣、香港、澳門未統計)中,水產品產量在500萬噸以上的省域有4個,按產量從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廣東、福建、山東以及浙江。從產品結構來看,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黑龍江、河南、重慶、云南、貴州、吉林、陜西、新疆、寧夏、內蒙古、山西、青海、甘肅、西藏等19個內陸省域水產品生產集中為淡水產品;沿海省域中,北京、河北、遼寧、上海、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等10個省域海水產品產量所占比重較高;天津、江蘇兩大沿海產區淡水產品產量所占比重較高。在天然水產品產量呈下降趨勢的大背景下,與2011年相比,浙江、河南、云南、新疆、山西、西藏天然生產淡水產品產量呈增長趨勢,福建、上海、天津、北京天然生產海水產品產量呈增長趨勢。
3.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為954.81萬噸、進出口總額為399.49億美元。其中,水產品出口量為380.07萬噸、出口金額為219.26億美元,進口量為574.74萬噸、進口金額為180.23億美元。2011年至2021年,中國水產品進出口規模呈波動增長趨勢,水產品進出口總量增長138.69萬噸、增幅約為16.99%,其中,水產品出口總量呈現先增后降趨勢,水產品進出口總量的增長主要依賴于水產品進口總量的快速增長;水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141.4億美元、增幅約為54.79%,水產品進口金額及出口金額均呈增長趨勢,以進口金額增長較為明顯。
小蜂說
本文為報告正文的簡要內容,報告正文基于農小蜂在運營過程中積累的漁業生產、加工、消費、進出口等數據,從中國漁業產業生產、加工、消費、對外貿易等角度進行分析,為從事漁業產業科研、加工、倉儲、包裝、運輸、銷售等活動的主體及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