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大豆原產國,大豆也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飲食結構優化,我國大豆需求量不斷攀升,包括壓榨、食用、種用和其他消費。
日前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我國進口大豆413.6萬噸,較9月下降46.4%??v向看,10月大豆進口量創2014年11月以來月進口量新低。今年1-10月,我國大豆累計進口7317.7萬噸,同比減少7.4%,從近十年同期進口情況看仍處高位。
我國是大豆故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和進口國,大豆是我國對外依存度最高的糧食品類。
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是今年“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從公開信息來看,今年我國擴種大豆和油料成效明顯,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超1500萬畝,很多地區已豐收到手。提高大豆自給率非一日之功,整體看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楊寶龍11月10日表示,從今年新季大豆情況來看,擴面積、提單產效果非常明顯,大豆產量創下歷史最高。
10月我國大豆進口量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今年擴種大豆情況如何?還有哪些措施來保障我國大豆安全?
10月大豆進口量創8年單月新低
我國是大豆原產國,大豆也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飲食結構優化,我國大豆需求量不斷攀升,包括壓榨、食用、種用和其他消費。
Wind數據顯示,2002年國內大豆消費量突破3000萬噸,到2021年,國內大豆消費量上漲至11597萬噸,21年的時間里國內大豆需求量增加2倍多。
與之相對,我國大豆產量增速較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年我國大豆產量1541萬噸,到2020年大豆產量僅增加至1960萬噸。
因此,我國需要進口來填補大豆供需缺口。2000年我國大豆進口1042萬噸,到2021年,這一數字攀升至9652萬噸。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
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農業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馮鋒等人在一篇近期發布的論文中介紹,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源國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2020年我國從這3個國家進口大豆數量約占進口總量的97%。其中2017—2020年,我國從巴西的進口大豆總量由每年5092萬噸增至6428萬噸,是我國進口大豆的首要渠道。
今年10月,我國大豆進口量下降明顯,從9月的771.5萬噸下降到10月的413.6萬噸,環比降幅46.4%。整理海關總署數據發現,10月大豆進口量創2014年11月以來的歷史新低。
中原期貨農產品高級研究員劉四奎介紹,南美大豆出口主要集中在3-8月,美國大豆出口主要集中在10-3月,目前主要是美豆出口季。
上海鋼聯農產品事業部大豆分析師邊婷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國密西西比河水位偏低影響美豆出口步伐,這成為我國10月大豆進口量降低的主因。
劉四奎指出,10月我國進口量下滑是國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密西西比河水外偏低外,美聯儲加息帶來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增加了我國的大豆進口成本。
另外,從國內來看,劉四奎表示,今年4月以來,我國主要地區壓榨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同時下游養殖行業飼料需求提振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壓榨利潤,導致買家減少大豆采購。
邊婷婷認為,大豆進口量降低,下游飼料產量也可能出現一定程度下滑,養殖企業的規?;虿荒艿玫奖U?。
促進我國大豆產能提升
盡管10月我國大豆進口量降低,但今年前10月我國大豆進口量合計7318萬噸,與近年同期相比仍處高位。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楊寶龍11月10日在“第16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上表示,近幾年來,我國大豆需求總量在持續攀升,但是由于人多地少,大豆種植規模有限,因此提升大豆的產能勢在必行。從今年新季大豆情況來看,擴面積、提單產效果非常明顯,大豆產量創下歷史最高。
邊婷婷表示,國產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進口大豆主要用于滿足國內植物油和蛋白粕需求。近幾年來,我國養殖業特別是生豬養殖持續較快恢復,對于豆粕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大豆進口量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除此之外,劉四奎認為,我國肉蛋奶消費持續穩步增長也進一步帶動豆粕需求增長,后期大豆進口預期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另外,國產大豆以非轉基因大豆為主,有更高深加工附加值,相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溢價明顯,從蛋白需求性價比角度看,進口大豆也有較大優勢。
我國大豆消費量還在繼續增加,與之相伴,國內大豆供應不足、國際供給依存度高等問題日益凸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和產油大縣獎勵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開展鹽堿地種植大豆示范等。
今年年初,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表示,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方面重點從三方面著力,即積極恢復東北地區的大豆面積,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積極發展油料生產。
隨后有加大大豆生產者補貼力度、加快大豆相關農業保險試點、支持大豆農民合作社等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示范推廣相關農業生產技術等針對性強農惠農政策推出。
從面積上看,今年我國大豆油料擴種成效明顯。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啟動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擴大糧豆輪作規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超過1500萬畝,大豆面積增加明顯。
從收成看,綜合媒體報道,四川省初步估算發現帶狀復合種植玉米、大豆,每畝大豆增產110公斤,全省基本能實現“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目標。甘肅、河北等省以及安徽省阜陽、亳州等地也有大豆和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帶來提質增產的喜訊傳來。
邊婷婷表示,雖然我國積極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但大豆單產相對玉米等糧食作物低,同時國內耕地資源有限,而我國大豆產需缺口又大,短期內明顯提高大豆自給率的可能性不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口仍是大豆供給主渠道。
實際上,要緩解我國大豆供需矛盾,除了擴種大豆外還有多種方式,如增加大豆相關科技投入和科學研究,提高大豆單產;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培育適應性強、產量高的品種;拓展大豆進口渠道,增加進口的均衡性等。
另外,劉四奎表示,近年來,國際市場豆粕價格上漲較快且不穩定,給國內養殖業發展帶來一定困擾,多元配方、少用豆粕、降低風險成為行業共識。因而增加豆粕替代,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也是思路之一。



